突然而至的降息消息讓原定在上周日發行的電子式儲蓄國債延后。比降息更令人吃驚的是,央行首次允許存款利率上浮。政策發布翌日,多家銀行宣布上浮存款利率,存款價格戰正式打響,今后,市民儲蓄也要擇優挑選。
競爭公開化
銀行上調存款利率
6月7日晚,央行宣布將存貸款基準利率降低0.25個百分點;同時,放開對存款利率的管制,允許存款利率上浮至基準利率的1.1倍。央行宣布放開存款利率的首日,大型銀行、中小銀行及部分外資銀行開始步調一致地上浮了活期存款以及一年期以內的定期存款利率,不過每家銀行的上浮幅度,表現都有所不同。
記者查閱了近20家銀行官方網站發現,最早行動的是國有大型銀行,工、農、中、建、交的調整幅度也完全一致。在央行新的基準利率基礎上,活期存款利率均調整為0.44%,上浮幅度為最大的權限1.1倍,三個月、半年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則較基準利率上浮25個基點,分別至3.1%、3.3%和3.5%,與央行此次降息前的利率水平一樣。
在銀行業競爭格局逐漸形成的背景下,中小型銀行的表現更為“激進”, 寧波銀行、青島銀行三個月、半年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都一浮到頂,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上浮至央行基準利率1.1倍,達到3.575%。股份制銀行的表現也稍微有些分化,部分銀行跟著大行的腳步走,不過,華夏銀行、興業銀行、深發展銀行也將一年期定存利率一浮到頂,但是也有股份制銀行只是調整了活期存款利率,并沒有對定期存款做出調整。
外資銀行方面,多家外資銀行暫時沒有跟進利率上浮,只是依照降息標準將利率調整至基準水平。不過,花旗銀行和匯豐銀行已經將一年期定存利率上浮至降息之前的3.5%。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表示,央行此次降息可謂用心良苦。一年期存款利率雖由3.5%降至3.25%,但規定銀行可上浮10%,即最高可至3.575%。考慮到目前存款市場的狀況,各銀行執行的利率不會低于3.5%,部分中小銀行可能會頂到上限。
步調不一
儲戶存款需貨比三家
降息表面上看對于儲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央行規定的浮動利率對銀行儲戶的好處遠遠大于降息影響。對于儲戶而言,今后最大的變化莫過于到銀行存款也要貨比三家了。在銀行攬儲壓力巨大的當下,已經引發了銀行之間競爭存款的“價格戰”。雖然部分銀行尚未行動,但是在銀行依舊靠傳統利差盈利的背景下,攬儲仍然是商業銀行的第一大計,所以存款利率的高低就尤為重要。
以降幅最高的五年期存款為例,降息前的基準利率為5.5%,降息后為5.1%。若銀行最高上浮10%,實際利率為5.61%。此次降息后,銀行最高上浮的存款利率比降息前還要高0.11個百分點,銀行實際存款利率可能出現“明降暗升”的現象,所以儲戶定要貨比三家,做精明儲戶。
但也有不少儲戶擔心,如果未來的降息通道形成,如何以不變應萬變,減少損失。“十二存單法”其實不失為一個好選擇。活期利息畢竟少得“可憐”,定期還是最好的獲得利息的方法。某個國有銀行儲戶小薛就每月用2000元做一年定期存款,一年后本金+利息就是2065元(2000+2000×3.25%),這樣一來,一年后小薛手里就有12張2000元的定期存單,第二年每個月都會有一張存單到期,不需要錢的話,可以將到期的存單自動續存,并將每月要存的2000元繼續添加到當月到期的存單中,繼續滾動存款。以后,儲戶不僅再也不會感到錢緊,同時當遇到加息、降息時影響也并沒有那么大。
引發蝴蝶效應
波及國債、理財產品
央行本次降息并放松存款利率浮動限制,不僅成為各家銀行大打攬存“價格戰”的導火索,更觸發國債“被停發”、理財收益率走低等連鎖反應。
今年以來市場對降息的預期越來越濃,國債等投資品種成為百姓瘋搶的對象。不過,本次降息讓很多投資者翹首以待的2012年第五期和第六期共300億元的電子式儲蓄國債被暫停發行。依據財政部國債發行條款,自國債發行公告公布日(6月4日)至發行開始前一日 (6月9日)其間,如遇央行調整同期限金融機構存款利率,這兩期國債從調息之日起將被取消發行。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表示,此前也曾出現過類似的國債“被取消”情況,估計財政部會推遲一段時間再發行本次的300億元電子式國債,不過利率肯定會隨著央行的降息而下調。
雖然降息對于企業主、房奴、車奴等人群都是喜訊,然而,這次消息卻對銀行理財產品造成打擊。事實上,在貨幣政策“放松”的猜測之下,今年以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逐月小幅下行。本月首周,新發人民幣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僅為4.5624%,較1月整體水平5.2396%下降0.6772個百分點。普益財富研究員曾韻佼表示,此次降息釋放出貨幣政策寬松的新信號,將引導市場資金面更趨寬松,理財產品收益率將會進一步下行。
那么,此前已購買的理財產品收益情況是否會受到沖擊?上述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稱,投資者在本次降息前已購買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會變化,但與利率掛鉤的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會受到影響。“但總體來說,反應的周期比較緩慢,銀行理財產品設計的資產池一般會鎖定較長一段時間內的資金收益,因此產品收益調整會循序漸進地進行,幾個月后或才出現明顯反應。”他建議,對于選擇固定收益型產品的投資者,在目前的降息周期中,不妨側重配置中長期限產品,鎖定較高利率水平。
利率市場化漸近
百姓需改變理財觀念
與降息相比,本次央行擴大商業銀行存款及貸款浮動限制的舉動更值得百姓關注,這意味著利率市場化離我們又近一步,百姓的投資、理財、儲蓄觀念都將迎來一場風暴式的變革。
澳新銀行環球市場部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表示,這次降息事實上是一次“非典型”降息,因為央行同時宣布,將存款利率上限增加至1.1倍,同時擴大貸款利率的下浮區間擴大至0.8倍。此前,中國存款利率實行基準利率作為上限管理,而貸款利率則實行基準利率的90%的下限管理。“與此前相比,這次降息舉動顯得十分大膽而新穎,這樣的一種舉動,也是向利率市場化邁進的重要一步,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可能繼續其在利率市場化方面的探索。”他如是說。
對于未來可能逐步成型的利率市場化趨勢,市民該如何打理錢袋子,才能獲得最大效益?理財專家建議,對于喜好存款的市民來說,應該樹立資產配置的理念,隨時調整各資產的配置比例。另一方面,傾向進行穩健投資的客戶應該適當配置基金、分紅型保險以及黃金等各個品種。
(來源:www.0523.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