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溫州的“理想家苑”房子分配完畢,256戶人家就等著裝修好住新房了。據了解,“理想家苑”是國內迄今為止個人合作建房成功案例的典型代表,其房價比周邊商品房價低了約四成。
一路坎坷的合作建房
自2005年起全國多地有人嘗試“個人合作建房”模式。溫州市場營銷協會法人代表、秘書長趙智強也是其中一員。他聯合協會成員、白領等200多人,擬建造個人合作房“理想家苑”,中間頗多曲折。
首先是在立項審批環節屢受延宕。2006年“理想家苑”項目拿地成功。由于無法判斷其究竟是屬于保障房還是商品房,該項目遲遲未能拿到開工證,其間趙志強更是面臨著“非法集資”的指責。之后,住建部到當地進行三次調研,確認該項目就是普通的房地產開發項目,與現行政策并沒有沖突。2009年項目終于拿到建設許可證。在經歷種種波折后,“理想家苑”由理想變為現實,7棟小高層、多層建筑共256套。目前,該項目最終建設成本在7000元/平米,房價比周邊商品房低40%。趙智強說,2006年拿下該地塊的時候,周邊房價普遍漲到15000元/平米。因為價格上的優勢,當初有500多人要求合作建房,最后確定256戶。
2012年4月,趙智強將該模式引入了杭州。趙智強介紹,目前已經看中杭州城西近郊的2宗宅地,其中1宗已被開發商競得,但迫于樓市下行壓力想出售,目前雙方正在洽談中。杭州市民可以股東形式參與合作建房,杭州自建房項目房價初步預算約為6000元/平方米,至少低于市價4成。溫州合作建房的成功引來一片熱議,網友“苦瓜”表示,現在房價這么高,合作建房價格明顯比商品房有優勢,希望地產商不要圍剿新事物。他也希望能公開建房中一切手續及流程,讓參與者心里明明白白。也有網友提出質疑。“奧特曼”說:聽起來很美,但實際操作中碰到的困難也難以想象。國家各種稅收一個都不能少,地皮也同樣受國家控制,即使房子最后建起來了,省下一部分錢,但房子的質量有保證嗎?
個人合作建房不應一味叫好
杭州資深房產評論員丁建剛對個人合作建房并不看好,他覺得既然“理想家苑”被定義為房地產開發項目,那么相關稅賦不能減免,雖說是個人出錢建房,但個人在這里變成了企業股東,所以25%的企業所得稅必須要交。其次,股東拿到房產以后,還有一道稅賦避免不了,即個人所得稅部分。他認為表面上看,個人集資建房的價格比市場上要低近四成,但按照2006年投資人對房產開發進行的出資,至今有6個年頭,加上最后拿到房子所要交的各項稅賦疊加后,個人合作建房并沒有像坊間說的這么便宜。歸根結底,國內房價高的最終原因和土地壟斷脫不了關系,合作建房也需要和開發商一起競價拿地。
浙江漢橋律師事務所王磊律師認為,根據現有規定,合建一方不因沒有房地產開發經營權,而被認定合同無效,只要辦理了合建審批手續和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手續,或者合建合同雙方已實際履行了合同,或房屋已基本建成,又無其他違法行為的,又能補辦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手續的,可以認定為有效。另外,合建合同對房地產權屬有約定的,按合同約定確認權屬;約定不明確的,可依據雙方投資以及對房屋管理使用等情況,確認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的權屬。合作建房可以有效促進供需雙方資源整合,有利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促進房價更趨于公平合理,是值得推舉的市場經濟措施,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政府的態度很關鍵,而完善法規、建立完整的保障房體系,都是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出處: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