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在山東省威海市生活,記者通過微信和電話,了解他的近況。他的日常多與歷史研究有關,經常外出參加中國海戰文化研討,或者進行相關書籍的寫作。前不久,作為顧問,他剛剛協助遼寧省丹東市完成了對致遠艦的復制工作。這位青年學者,因為熱愛,自學走上了專業研究道路,從事甲午戰爭、中國海軍史、艦船史的相關研究。
人物名片
出生年月:1978年5月
籍 貫:靖江市靖城街道
簡 介: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客座研究員,山東史學會甲午中日戰爭專業委員會執行委員,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從事甲午海戰、中國船政史、中國近代海軍史的研究。
少年海軍夢
“小時候,媽媽對我說,大海就是我故鄉”!相信60后、70后都曾聽過這首《大海啊故鄉》。年幼的陳悅聽著這首歌,對藍色的大海就有了一種莫名的向往。那時候,陳悅家對門住著一位以租售小人書為生的老人。小陳悅經常去他那里蹭書看。小學二年級暑假的一個悶熱的夏夜,陳悅從老人那里借到一本書,黃顏色的封面上是一個振臂高呼的軍人,小人書的書名叫作《甲午風云》。那一晚,陳悅著迷了,拖著長長辮子的中國人居然和現代化的軍艦大炮組合到了一起。那個夏夜里,一遍遍翻著小人書的孩子可能沒有想到,這場海軍夢會一下子做這么久,乃至影響了他將來的生活。
從1992年到2000年,陳悅完成了學業,專業是法律。1997年,陳悅擁有了自己的第一臺電腦,獲取資料的途徑一下子多了許多。1998年,網上流傳一篇異常惡毒誹謗北洋海軍及其將士的文章,出于10余年來對北洋水師一直未曾間斷的感情,以及對說出歷史真相的道義感和做人的良知,陳悅開始籌建網站“北洋水師”。1999年底“北洋水師”網站正式開通,迎來了第一批訪問者。后來,“北洋水師”網站已有一定知名度,英、德、日文版網站陸續開通。陳悅也漸漸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央視播出的《走向共和》中,北洋海軍和黃海海戰的軍艦三維制作就是陳悅把的關。
2002年,威海市醞釀復制定遠艦。陳悅帶著自己積累多年的相關圖片參加當年底舉行的定遠艦復原項目專家咨詢會,受到與會人員的肯定。幾個月后,陳悅受到威海市有關方面的邀請。于是,他辭掉靖江的工作,來到了威海,正式參與定遠艦復制工作。迎著海邊特有的刺骨寒風,陳悅和伙伴們一次次前往船廠,在環境惡劣的施工環境里,描繪“定遠”的未來;在文山圖海中,尋檢搜集資料,應對各種往來公文……2005年4月16日、17日這兩天,是陳悅畢生難忘的日子:中國海軍曾經的驕傲,一艘百年前的鐵甲巨艦(復制)——定遠艦,穿越時空,重新出現在威海的海邊。
青年研究者
后來,為了自己摯愛的海軍研究事業,陳悅在北洋海軍的老營威海安了家。在那個景色秀麗、日新月異的城市里,他認認真真地工作,安安靜靜地做學問。瞇縫的眼睛依然銳利地梭巡史料,修長的手指依然勤奮地敲打鍵盤。他也從一個北洋海軍歷史的愛好者,步入了骨灰級專家的行列。
近年來,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不少有關甲午海戰、復制甲午軍艦的各類新聞和紀錄片,如《新聞直播間》《新聞調查》《致遠歸來》《甲午》《不歸路——中日<馬關條約>簽訂120周年啟示錄》等,這些節目都曾采訪過陳悅,或者邀請他擔任史料顧問。
陳悅說,十多年前,自己研究甲午歷史真可謂滿腔熱情。而現在,隨著研究的深入,隨著手中掌握資料的不斷豐厚,陳悅體會到熱情之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說,自己再也無法中斷研究,否則對不起歷史,對不起先烈。面對中外輿論對甲午海戰研讀的膚淺和誤解,他愈發感到相關研究和發聲的迫切與重要。對歷史的追溯永遠沒有終點,陳悅希望自己將中國海軍史料搜集得更完備些,為自己,也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堅實、嚴謹的史料基礎。為此他先后撰寫出版了《北洋海軍艦船志》《碧血千秋》《中國軍艦圖志》《船政史》《民國海軍艦船志》等20余本專著,600余萬字,目前仍在繼續創作中。
陳悅的老師、歷史學者姜鳴高度評價了陳悅的作品:陳悅是業余研究者,又是這個專題的癡迷者,通過對世界造艦歷史的介紹和對技術細節的剖析,對北洋海軍軍艦歷史的重新梳理,他更清晰更冷靜地還原了歷史場景,恢復了歷史本來的面貌,也為其他學者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陳悅的研究成果,正是老一代學者開辟的研究方向的傳承之作。
游子家鄉情
在“北洋水師”網站基礎上,陳悅又組織成立了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員遍及海內外,達到兩千多人。陳悅欣喜地看到,不少年輕人加入了研究甲午戰爭的行列。他興奮地告訴記者:“在我們的研究會中,有位姓范的大學生,對甲午海戰很有興趣。而且這位大學生也是靖江人,這讓我感到十分親切!”
陳悅有著濃重的家鄉情結。繁忙的工作之余,陳悅每年都要帶著妻兒回靖兩三次。靖江有他的父母親,也有他的根。妻子雖不是靖江人,但非常喜歡這個城市,拉著陳悅的手在靖江的大街小巷里漫步。兒子出生后,陳悅刻意讓兒子品嘗家鄉的食物:粯子粥、湯包等,讓孩子知曉家鄉的故事。“小家伙還挺喜歡靖江的,每次回去看爺爺奶奶,返回時都依依不舍。”陳悅說。
在對甲午海戰和海軍的研究中,只要發現靖江人或與靖江相關的事,陳悅總是特別關注,每當發現類似史料,他都要多寫上幾筆,錄入自己的書中。如《甲午戰爭前夕的靖江籍官員》,就是陳悅無意中得到的資料。他很高興,順著線索繼續考證,得到了這位官員在山東的史料故事。他說,讓更多的人知道家鄉,是在外游子最樂意做的事。
陳悅從小就是個讓父母省心的孩子。他不講究吃穿,話不多,很懂事,能吃苦。自從被甲午戰爭歷史吸引,他就認準了這項事業,努力鉆研,冷板凳不知坐了多少,每天研究到深夜、到凌晨。我們家住在城里鬧市區,不管窗外怎么喧囂,陳悅都會安安靜靜地在電腦前找資料、寫文章。
現代人普遍認為,工作是為了賺錢,為了買房買車,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物質生活。而陳悅做研究,沒有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也許讓人難以理解。陳悅從來沒有退卻,因為他是個有“水師情結”的人,是個熱愛國家的人。他敬佩北洋水師的鐵血忠魂,立志還原真實的甲午戰爭歷史,繼而研究國家海軍史、船政史,為此淡泊名利,忙忙碌碌。有時候,我這個做母親的,都從心底里佩服他。
陳悅25歲時到威海工作,一個人在異鄉,幫助當地復制“定遠艦”。他每次坐車去,路上都顛簸十幾個小時。我們在千里之外的靖江,心疼他,想念他??申悙傁裆衬锏暮鷹?,用堅強的毅力扎下根,自己的研究也獲得了社會認可,他經常被央視等各級媒體采訪,這讓我們感到非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