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市人民醫院北門馬路邊,“日行一善”免費愛心午餐攤點接待了二十多人。至此,“日行一善”愛心午餐點已開設整整一年,每天堅持制作餛飩、面條等,受助者萬余人次。
葉鑫是“日行一善”免費愛心午餐發起者之一,他曾當過廚師,想利用一技之長幫助他人。2016年12月12日,葉鑫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市人民醫院旁邊設立免費愛心午餐點。葉鑫說,在醫院旁設點,是想為病人及其家屬提供方便。每天中午10:30~12:30,有需要的市民可以免費就餐。
何老漢沒有工作和收入,每月依靠590元的殘疾補助金生活。他患有慢性病,每隔幾天就要到醫院就診,每次看完病都是買點小吃填肚子。就這樣,每月也要花150元左右。有了愛心午餐點,他不但可以吃上熱飯,還可以節省開支。九歲的琪琪與母親、外婆相依為命,母親身體不好,外婆撿拾廢品賣錢度日。在“日行一善”團隊的幫助下,琪琪的外婆有了份工作——在愛心餐攤點煮餛飩、煮面,每月領工資。一家人還可以免費就餐。
為了讓愛心午餐點持續下去,葉鑫建立了“日行一善”微信群,感興趣的市民可掃碼加入,群友每天發一元紅包。目前,“日行一善”微信群已由建群時的5人增加到318人。丁宇燈去年底住院時,發現了愛心午餐點,詳細了解后加入微信群。他說:“每天發一元紅包,成了大家的習慣。”“當初我父親住院時,看到愛心餐,特別感動。一碗餛飩,一碗面,看似普通,卻讓困境中的人感到溫暖。”曾接受過幫助的朱應時說,他也加入了微信群。
今年初,卞春芳加入“日行一善”微信群,她說:“每天捐一元,大多數人都能承受。這樣積少成多做善事的方式,我挺喜歡。”團隊需要會計時,有著多年從業經歷的卞春芳主動請纓,每天制作賬目表,列出捐款人姓名、捐款金額、支出金額等,在微信群里公開。盲人張生然聽人說起愛心午餐點后,便主動加入團隊。他家住馬橋鎮,每天乘坐1個多小時的公交車,來到愛心午餐點,幫助接待就餐者。大家都稱呼他為“盲人大叔”。如今,每天有十多人義務幫忙,買菜、燒水、包餛飩。
今年2月,葉鑫在工農路開了家“愛心餛飩店”,作為愛心午餐總部,加工食材。葉鑫介紹,“愛心餛飩店”對外營業,所得收益除去房租、原料等開支,其余盡歸“日行一善”賬戶。隨著善款增多,愛心午餐種類也在增加,如今有餛飩、肉絲面、青菜面等。平均每天有二三十名就餐者,最多時一個中午接待五十多人。
11月,“日行一善”團隊已向市民政局申請注冊為民間公益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