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過驥沙
馬馱沙在元代時半屬泰興,半屬江陰。明洪武二年(1369),馬馱沙被全部劃歸江陰。到了明成化年間,馬馱沙已經“廣逾三十,袤凡七十有余”,人口三萬六千余人,面積與人口已經與一個中等縣相當。
當時,馬馱沙僻居江中,百姓繳納賦稅、服徭役、打官司,都要搭船到江陰縣來,江程遙遙,風波險惡,經常釀成船覆人亡的慘劇。為此,成化三年(1467),江陰縣增設了一位縣丞,專門管理馬馱沙事務。但這還是解決了不根本問題。
成化七年(1471),河南汝州人滕昭出任應天府巡撫,他調研了馬馱沙的情況后,立即向朝廷上奏,要求將馬馱沙從江陰析出,單獨設縣管理。
滕昭在奏折中說:其地屬金陵下流,又抗江海門戶,捍衛全吳,屼然重鎮,且以江海多警乃立,故名靖江,扼其沖也。意思是說,靖江在長江下游,地理位置顯要,濱江近海多有海寇騷亂,所以取名靖江,盼望從此河清海晏,安寧太平。這年閏九月十二日,即公元1471年10月25日,成化帝批準了滕昭的奏請。
靖江作為一個獨立的縣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