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躡云新村小區位于新建北路延伸段東側,孤山集鎮及望江小區西側,小區以聯排別墅為主。
躡云名字由來(靖江日報)
孤山,人盡皆知。可能很多靖江人都登過孤山,不知登過孤山的人有沒有發覺,孤山歷史活見證躡云坊一直在默默迎候登山人。
記者知道孤山鎮有個躡云社區,其名極富歷史風韻,讓人印象深刻;過去,也上過幾次孤山,但未留意“躡云”二字,心想一定總是在某處遺漏了什么,于是決定一探究竟。
拾階而上步入前往孤山寺的必經山道,踏著石階步行,不到半山腰,山路中立一石牌坊,抬頭留意,即“躡云坊”。在頓生的盎然古意中,記者認出了“老熟人”,這座石坊確實是老朋友了,只是以往直奔山頂入寺,在坊下穿行而過,未曾駐足觀望。
記憶中,第一次遇見“老熟人”,已是二十多年前了。這一次,重逢“故人”,認真地打量起來。躡云坊單間雙柱,不大,簡練勁挺。坊額題“躡云”,字呈金色,周邊有風景和祥瑞浮雕。左右石柱提有楹聯,相較坊名,楹聯字跡模糊很多,刻于石柱,散發出滄桑感。
觀看牌坊時,正是早間,孤山山腳不遠處躡云社區的住戶張燦堂前來登山休閑,見有人觀賞牌坊,停留下來,熱心友善地道出古坊記憶。張燦堂,57歲,自小在孤山腳下長大,他說,小時候上學每每祭掃山頂舊烈士墓,都會路經這座山腰間的牌坊,和小伙伴們喜歡上山玩耍,更是無數次接觸了牌坊。
對于他來說,孤山近五十多年來變化很多,古牌坊則是他成長過程中對孤山的不變記憶。不變中也有些許變化,在他的印象中,過去牌坊要稍遠離前面的入山口,因為山腳南廣場的不斷修整,如今山道的入口比過去高了一些,牌坊立在原處,所以從山腳上至牌坊處,較年少時登山會少行幾步。過去,石坊缺失石柱帽、基石等一些構件,近些年慢慢修復了。
當天,孤山鎮政府工作人員蔣明珠得知記者探訪石坊,特意請來該鎮多位文化歷史研究者,為記者介紹牌坊的“前世今生”。
據講述,現存的躡云坊經歷了四百多年滄海桑田,在歷史的風雨、戰爭和文化變革中免于被毀,實為珍貴。孤山文化蘊藉豐富,對于孤山,自古以來靖泰如三地人視以圣土崇仰,孤山人更是愛護有佳。近幾十年來,在孤山寺重建、孤山景區規劃的過程中,鎮政府和寺廟對古坊原件進行了精心保護和部分復原修繕。
在一行人的指引下,記者辨清了兩側石柱的楹聯。楹聯內容是“對此長江,左蠡煙波今宛在;位當絕頂,西湖風物定如何。”文字在模糊但遒勁有力的筆跡內,書寫了躡云坊最美麗的歷史,正是其歷史由來的切入口。
楹聯大意為,登上孤山,鄱陽湖的煙波浩淼仿佛重現眼前,頂峰極目,西湖的風景不過如此。如此浩然優美的場景不僅正式記錄了1614年明代萬歷42年左右的孤山景觀,更寫照著時任靖江知縣趙應旟首登孤山的激昂心境。
氣勢宏大的詩文,寫出了當年孤山的峻拔秀逸。該時期,孤山瀕臨長江,江西南昌人趙應旟來靖為官,在一次鄉間察訪中登上孤山,看到孤山之景猶如仙境,滿腹經綸的他詩興大發,當場作此聯抒發登山感受。趙應旟還令人建石坊一座,親書此聯,刻在石坊上。又為石坊取名題字“躡云”,寓意此地風景殊異,仿佛躡入云層,拾階而上,猶如腳踏云霧而上。
據史料記載,孤山山腰早在明代嘉靖年間便有石坊,不久被毀,而趙應旟的到來,使石坊重新出現,并以躡云坊之名賦予更多韻味和文化氣息。現在,躡云坊為靖江現存最早的石坊。
躡云坊以孤山人文景觀的形態被銘記,如今,彼時勝景留在秀美的文字和后人的想象中,“躡云”二字卻與時俱進,在全市的文化建設進展中,有了嶄新的傳承。年輕的躡云社區在我市新批復設立,代表著新時代靖江文化和社會交融下的欣欣向榮。

孤山躡云小區永盛房產
加入靖江購房群3(地產從業者 中介勿入) 團購購房請加微信

更多資訊可掃一掃 靖江房產網訂閱號或靖江房產網手機版二維碼 掃一掃 點收藏
靖江房產網訂閱號二維碼 公眾號:jjfd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