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過驥沙
清嘉慶、道光年間,劉聞沙漲出,此地為長江邊之灘地。相傳清咸豐年間,揚中人王某為首在此圍堤造田,取名東興圩。其時,東、南兩面堤岸常受江水沖南,有倒圩之虞。為此,王某籌資建有文昌廟于此,冀其鎮守,遂得名鎮東圩。又說,聚居村落為正東方向,故名正東圩。后形成集鎮,為西沙集市貿易中心。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靖江縣衙因臺風吹塌,縣署曾移駐于此。直至同治十一年(1872),知縣葉滋森重建大堂并修內署還治。
1929年,正東圩建有民眾教育館,辟有科學、文藝、康樂等室,附有民眾學校與施診所。并創辦“國術館”,組織抗日救國會,開設用低利放貸。正東圩是民國時期西沙鄉村建設最好的地方。
抗戰期間,正東圩為靖西革命根據地。1940年8月,靖江進步青年黃輔民、徐梓人在正東圩首建青抗會。1941年實行民主建政,建立東興區,自此正東圩易名東興鎮。
1949年4月,渡江戰役時,十兵團司令部曾駐于正東圩,葉飛司令員在此下達了十兵團三個軍渡江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