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過驥沙
現存的大馬橋

建于2014年的陳公堂橋,位于古大馬橋原址。向北延伸了馬爾港路,聯通界河兩岸。此橋即建在古大馬橋原址。
現在界河上的大馬橋一景
我市生祠鎮東進村錢家埭和泰興市曲霞鎮鎮西村太平圩間的界河上,有一座“大馬橋”。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崇禎年間,是古今靖泰兩地人民往來的交通要地。在當地,此橋還有大木橋、大睦橋之稱,這些名字很好地記錄反映了古橋促進界河兩岸和諧相融的歷史和內涵。
記者在東進村村史研究員鞠振華老人的指引下,沿馬爾港路直達界河上的陳公堂橋,此橋往西兩三百米有座略顯老舊的欄桿水泥橋,便是如今的大馬橋。
問及大馬橋的來歷,附近村民告知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早期的大馬橋在陳公堂橋這里。”居住在陳公堂橋首不遠處的錢家埭村民鞠貴富熱衷于文化探尋。據他介紹,2014年陳公堂橋在馬爾港路北端啟動架設,施工隊和村民們在此處河底挖掘出了四五根純杉木橋樁。這項發現印證了古大馬橋的原始位置,也證實了當地人一直流傳的說法——大木橋因能推車走馬又叫大馬橋。
古時的馬爾港路是靖江西片的一條南北向官路,直抵靖泰界河,一張用大木拼接的橋向北延伸官路,橫跨界河通南北,直通泰興。官路途間設有驛站,是靖西最為重要的南北要沖,馬匹、馬車在此通行,車水馬龍。大馬橋因此得名,沿路的馬爾港亦是如此。
“界河、馬爾港、大馬橋,都是明代知縣陳函輝的杰出貢獻。”鞠振華告訴記者,靖泰兩地歷來為界址、田地、水利等發生糾紛,該地區因為兩地居民基數大而尤為嚴重,甚至械斗不斷。陳函輝到任后,積極協調矛盾,讓出部分土地,開挖馬爾港,疏浚界河,搭建界橋,解決了一系列問題。同時,此舉還將界河、馬爾港開發成靖泰地區與蘇南商貿交流的大通脈,靖泰的生豬、糧油、燒酒,蘇南的皮膠、化肥、陶器,都搭著商船,在河道內南來北往,趕集、赴廟會、過兵等都經由大馬橋,靖西交通樞紐大幅便利兩地人民。
自此,多年的界址糾紛平息,邊界地區不僅長治久安,更出現了兩地人民結親、廟會交流、風俗互通、學講對方方言等生動和諧、欣欣向榮的社會生活場面,并且延續至今。大馬橋北岸泰興太平圩的地名,以及圩上“陳公堂”的建立,皆源于泰興百姓對陳函輝的感激敬仰之情。
大馬橋在歷史上發生了西移。根據民間代代相傳的口述,大馬橋的遷移起源于當地人流傳中的“長毛軍過兵”。160多年前太平天國起義,太平軍從馬爾港路向北進軍。因兵馬眾多,木質的大馬橋無法承載通行量,士兵們便兵分兩路,在行軍途中,從馬爾港路中段向西北方向開辟了一條斜路直通界河邊,這就是現存大馬橋的位置。
在新的過河點,太平軍搭起浮橋以行進。此后不久,古大馬橋年久失修,不堪兵馬重負倒塌,百姓于是借著西邊存留的行軍浮橋,重新建設了一張木橋。這張晚清移址重建的大馬橋同樣延續了百余年,是靖西最重要的界河橋梁。在抗戰和解放戰爭年代,黨組織和革命力量得到界河兩岸民眾的廣泛支持,在兩岸間駐兵、攻守、轉移、發展,大馬橋發揮了關鍵戰略作用。
鞠振華少年時代時常來往于木橋,據他回憶,此前的木橋是長約50米寬約2米的5節木橋,無欄桿,可供馬車通行。上世紀60年代,水泥大馬橋取代了木橋,上世紀70年代,水泥橋拓寬至4米,即現今記者探訪到的、仍可通行的大馬橋。
現存的大馬橋與年輕的陳公堂橋西東呼應,一起代表著界河兩岸村民心中的“大和睦”,為兩地百姓共享的歷史文化遺產。如今,在橋畔兩頭和馬爾港路上,每年農歷十月十三日的陳公堂廟會依舊人山人海,300多年,界河兩岸人民發自內心愛戴,常年香火不息。陳函輝的愛民之心,百姓對父母官的愛戴之情,兩地人民的和睦情誼,在大馬橋兩岸源遠流長,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