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是新橋鎮經濟社會發展較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受益最多的五年。
促轉型、強動能,經濟發展穩步提升
2020年,全鎮工商業開票銷售突破16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2.4億元,年均分別增長20.8%、13.3%。產業發展質態不斷趨優,三大主導產業聚集效應初步顯現,五年簽約億元以上重點項目93個,新開工重點項目47個,新竣工重點項目27個。支持企業高位嫁接、融合發展,形成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0家,培育各類“隱形冠軍”企業6家。現代農業建設不斷深化,創成優質農產品示范區、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基地,全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達2.38萬畝,糧食產量實現五連增。現代服務業開票銷售年均增長31.6%,潤新商業街、信豐廣場人氣集聚能力進一步增強,老街形態更加多元,休閑、餐飲等生活服務業日趨繁榮。
創新路、破桎梏,發展活力持續迸發
完成“1+4”改革任務,深化“三整合”改革舉措,梳理承接613項權力清單,完善“兩辦六局”機構設置,理順職能分工,提高行政效率,審批、服務、執法力量得到有效整合。全面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建立村組零散工程打包制度,“雙輪驅動”模式全省推廣。探索農村集體資產盤活路徑,水三、禮圣等試點取得成效。進一步落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土地確權、宅基地發證等工作。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折股量化、確權到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全覆蓋,農村生產要素內在活力逐步激發。
優規劃、重建管,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圍繞“一體兩翼”城市定位,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四橫五縱”路網全線貫通,城市功能配套不斷完善,新橋城醫院、四墩子幼兒園、消防指揮中心等重點配套設施相繼落成,富江、孝化、三興等安置社區品質提檔,新和園小區加快建設。城鄉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德勝省級特色田園鄉村通過驗收,“四好農村路”建設取得新成果。動真碰硬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實施“263”行動,堅決整治違規占用長江岸線,省級長江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項目全面完成,長江退漁禁捕工作扎實開展。柔性治水有序實施,河長制全面推行,夾港、上青龍港等入江河道整治成效顯著,上九圩港泵站建成投用,抗洪排澇能力進一步提升。
辦實事、促和諧,群眾福祉日益增進
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常態化疫情防控有力有序。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均達到“兩不愁三保障”要求。創新“126”精準醫療救助模式,報銷比例達95%以上。“365”社會治理模式全市推廣,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公共服務扎實推進,新橋城醫院創成二級醫院,西片區醫養融合項目投入運營,省級區域型醫療中心、省級健康鎮通過評估。教育質量穩步提升,新橋城實驗學校四星級高中錄取率、普高升學率位列全市農村中學首位。精神文化涵養日漸厚植,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綜合文化中心實現鎮村全覆蓋,“道德講堂”“書香新橋”等品牌影響力持續提高。
轉作風、提效能,從嚴治黨縱深推進
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認真履行抓基層黨建工作的政治責任和主體責任。搭建紅色網格組織體系,實現基層治理網格與黨建網格深度融合。扎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不斷擦亮先鋒本色。從嚴把好選人用人關,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崇尚實干、注重實績,干部隊伍年齡結構、學歷結構、來源結構進一步優化,班子整體功能、內在動能、運行效能進一步提升。持續深化對村交叉巡察,深入推進“廉潔鄉村”“廉潔機關”建設,被省紀委評為“讓黨中央放心、人民群眾滿意”的模范機關。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強化黨內監督,黨風政風持續向好。
“十四五”時期,是新橋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機遇期,是深化改革、轉型升級的攻堅期,是加速發展、跨越追趕的關鍵期。今后五年的總體目標是:打造靖江副中心,再塑強鎮新標桿。力爭到2025年,全鎮基本形成“一城四區”特色發展格局;工商業開票銷售突破300億元,年均增長20%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0%以上;新招引億元以上項目90個以上,新增投資300億元以上。